得先說, 這是從DCView轉貼過來的, 作者為HerbHou大大.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影像.人性.攝影師
日期 : 2005/9/9
作者 : HerbHou
( 作者: Mitsuaki Tominaga / 2004 Epson 百萬影像大賞得獎作品 )
[真實世界.虛幻影像]
在今日的社會,「影像」和「文字」一直是最有力、直接的「傳播」媒體。
正因為如此,在攝影的兩端,只單純想將攝影視為「藝術」的表現手法,或是想將攝影視為證明「事實」的工具、方法,都可能註定要有所失落!
宋坦在「論攝影-在柏拉圖的洞穴」,一開始即說:
"依世界的音階而演奏的攝影,本身會受到縮減、放大、剪刈、潤色、篡改、甚至遭受帶有欺騙性的修飾..."
其結果是,攝影常常是世界的「片斷」,有時,甚至只是「表面」。
我們期待影像會說話,影像會呈現「事實」,的確,有時真相需要影像來佐證;
但更常的是,影像本身無法代表真相,我們最後所看到的,極可能會是扭曲的結果。
[攝影.動機]
當影像在社會中成為影響深遠的因子時,
它註定要與人性的糾結牽扯在一起:
1.影像表現你的心靈。
2.影像可以證明事實,但也可以被篡改。
3.影像是傳播訊息的載體,而傳播過度的年代,每個人都想獲得重視,被聽到聲音。
4.影像本身即是藝術品,足以表彰個人的才華、獲得成就感,影像有時也是有價的產品。
5.影像是承載記憶,紀錄親情、愛情、友情的媒介。
6.學會的、同好的拍攝活動,有時亦具備社會交際活動的特性。
7.影像也是政治上最有力的語言。
8.影像是具破壞力的工具。
9.影像也可以讓平民發聲,喚起關懷。
很顯然,在這個時代裡,人們將有強烈的動機,從各個角度去大量產生影像。
可能紊亂,可能溫馨。
可能黑暗,可能清新。
可能心中別有企圖,也可能單純記載原貌。
[攝影師]
在攝影如此的多元面向可能下,
攝影師要沈澱的方法之一,
即使我們與題材之間,常會有某種情感的、心靈的投射,
但是實質上最好是先跟「題材」保持一距離,這樣會有助於冷靜的思考,以及題材的鋪陳。
再其次是,提供給世人「看世界的觀點」。
當我們的世界如此紛亂,訊息如此龐雜。
「攝影師」理應提供更敏銳的觀點。是不同於一般人看的方式。
在台灣,或許是教育制度的關係。我們的思索脈絡,有太多「想當然爾」的直線模式。
但在影像的範疇裡,這將是不利的。唯有從各種角度,反覆思索不同的面向,才能發掘幾個潛在的創作元素。
同時,影像往往也不會只有單一的用途及意涵。如同這世界的多元一般。
[攝影師的眼睛]
鏡頭是攝影師的眼睛,而影響你的視野的是相機背後的心靈。
簡化地看,攝影師基於關懷的、善意的角度,以及攝影師基於掠奪的、非善意的角度,則鏡頭下世界、整體的影響將會有所不同。
攝影畢竟不是一種「狩獵」,雖然我們習慣於說對準(Aiming)、或是打及發射(Shooting),來隱喻拍攝及按快門!
對於生態的、人像的、風景的...,皆是如此。
顯然,攝影師對這世界的觀看,掌握了一些權利。在某種情境下,居於一種主導的地位。
而「權利」,將使人更腐化,還是更昇華,對攝影者一直都是一種挑戰。
[攝影師的榮冠]
攝影即是攝影,攝影的重點即是影像本身,這道理似乎再清楚不過。
然而,攝影師身而為人,即難以擺脫虛名的、功利的、華麗表象的、情慾的、權勢的... 種種外在糾結。
人性的種種,是攝影很好的題材;當攝影師誤入人性的陷井,則對影像素質的提昇無所助益。
若真有所謂的攝影師的榮冠,那將是內在的,不假外求的。
當我們不斷以影像提供了這個世界的人們閱聽及觀點。
攝影師得更自省、更宏觀,以及更多元!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我沒有他想的那麼多,
我只想留住我看到的,
只是那樣而已.
- Sep 15 Thu 2005 23:15
【轉貼】[攝影] 影像.人性.攝影師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